团队档案:重庆八中化学教研组
这是一支由44名化学老师组成的队伍,曾获得“重庆市优秀教研组”荣誉称号。该教研组无论是中高考成绩、教师专业发展,还是教研成果均为重庆市排头兵,并创建了市级首批高中课程实验创新基地。
团队印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是一支享誉重庆教育界的队伍,突出的教学成绩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身处让人艳羡的名校,更是来自团队里每个人的兢兢业业、不懈努力。每周的集体备课、每月的试卷出题、一人赛课集体打磨的成长模式、每个最后离开办公室的化学老师……这个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团队荣誉
近三年时间里,在该教研组指导下,学生参加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有33人次获初赛全国一等奖,有6人次进入冬令营。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含国家级)赛课有10人次获一等奖,有5人分别获得“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首届最喜欢的班主任”、“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五一建工标兵”称号,有5人被评为感动八中年度人物。
化学团队:在“个人”的年代坚守“集体”
国庆收假后的第一周,当很多人还在调侃自己的“假期综合症”时,邬孝芳和罗敏两位老师已经开始为出试卷做准备了。“必须要提前一个月准备,题型、语言,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老师来提意见。”罗敏老师说,一套试卷看似只有两个出题人,但背后是所有老师的心血。
优秀教研组背后的全员行动
“星期一的时候,鲁老大还逐字逐句,一道一道题的给我们打磨,教我们。”在办公室里讨论试卷的邬孝芳和罗敏两位老师告诉记者,试卷出来之后,全组老师都要来做一次。
两位老师口中的鲁老大是化学教研组的组长,名叫鲁氢,今年52岁,是重庆八中担任教研组长时间最长的老师。在她看来,化学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有一个给力的团队。“我们虽然有几个校区,但是教研活动是全部老师参加,试卷是全体老师一起打磨,还有每周的集体备课等等,我们都是群体活动,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上。”
一个成功的团队中,伙伴之间不仅是事业上的合作者,同时还是彼此精神上的依靠和支持,相互信任、相互激励、通力合作,从而产生最大化学作用,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我们集体备课,共享教案,组内协作,可以说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因天赋而产生的教学风格不同而已。”在青年教师鄢斌看来,信任和支持是他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初到八中时的点点滴滴,鄢斌还记忆犹新,竞赛课前,师父鲁氢帮着一遍一遍检查教案,公开课时,大家一起打磨每个细节。“可以说听课的老师比讲课的老师还要认真,这种团队氛围让新老师很快就成长起来了。”
2014年,第九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验成果交流大会在山东枣庄举行,重庆八中的青年教师鄢斌、王野在录像课选拔获得特等奖后,又在现场研究课上特等奖,重庆八中也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单位”。
在近三年时间里,化学组老师参加市级及以上(含国家级)赛课有10人次获一等奖,有5人分别获得“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首届最喜欢的班主任”、“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五一建工标兵”称号,有5人被评为感动八中年度人物。三年里,他们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有33人次获初赛全国一等奖,有6人次进入冬令营。
“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一个人在重庆取得再多成绩都没有用,要整个化学组强大了才能在重庆立足,才能推动重庆化学教育前进,缩小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作为中学研究员、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中学生化学竞赛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52岁的鲁氢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手把手教新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磨题,她像一面旗帜引领着这个团队不断前行。
化学实验改革中的集体智慧
2015 年6月,“重庆市高中化学课程创新基地”正式落户重庆八中,这也是我市首批高中化学实验创新基地,化学教研组的所有成员极其兴奋,这是对他们近年来化学实验研究探索取得成绩的肯定。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实验就是一个突破口。教材上的实验全部做,效果不好的实验我们就改进,教材上没有的实验,老师们尽量开发。”据鲁氢介绍,在课堂上,有什么好的创意,组内老师就相互分享,尽可能的让学生去做认证实验、探究实验。
除了课堂改革,早在十年前,化学组就开设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等化学选修课。那时,由于条件限制,每堂选修课都是一个年级的7、8位老师全部上阵,每位老师负责一个小专题,形成了台上有老师讲,台下有老师对每个学生单独指导的场景。
“实验选修课很受学生欢迎,都要求多开一个班,但是因为条件限制没办法。”鲁氢说,选修课的实验要区别于书本上的化学实验,老师们就集思广益,开发有趣味性、有创意的实验让学生去探究和挑战。据了解,现在八中化学的“创新实验选修课”已经发展为“重温经典实验”“走遍重庆市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等多个特色板块。
选修课的开设,让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化学成绩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后来,化学组的老师们又组织了化学创新实验大赛,收到了八十多组方案。“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很认真的准备,我们全体化学老师都参加到评选中。”鲁氢说。除了参加老师们组织的“官”方活动,学生们还把化学实验带进了自己的活动中。2015年1月,在重庆八中首届创意市场上,化学老师陈航班上的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自制晶体,成为当时最抢手的商品之一。
据当时参加制作的学生徐嘉鳌回忆,由于最开始做出的晶体小且易碎,他们一次次实验中改变浓度、水温、冷却时间等等,并反思、总结为什么陈航老师能制作出大晶体,而自己却制作不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化学还是有不同。”
现在,鲁氢又有了新的想法,他们想搞化学实验周,把实验室开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结合教材、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自己设计实验。同时,随着化学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八中已经开始与市内高校的实验室联合,进行实验教学改进,开发中学虚拟实验。
有人曾说,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至上的年代,张扬独特个性,实现个人价值,成了年轻一代的主流“三观”。然而,在八中的化学教研组,从集体备课到实验创新基地的建立,我们却看到另外一种景象,他们在“个人”的年代坚守“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