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语老师是杂家
“以前在我想来,一般老师都只对本学科的知识了解很多,但却不能称得上全才,但是您打破了我的这一想法,您的幽默,您各方面的才能吸引住了我和我的同学们,高中我们最想上的课除了体育之外就是英语……”这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写给英语老师李森林老师的一封信。信里,他称自己的老师是全才,是杂家。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的了解到这个“杂”字,也深切的体会到这个“杂”字包含着李老师对学生未来的期许,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57岁老教师劈“一字马” 生动展示单词内涵
重庆八中2014级13班、17班的同学也许永远不会忘记有关体操的单词,因为英语老师李森林在讲授这一课时,亲自在讲台上劈了“一字马”。
“当时给学生说我高中时曾是体操队员,他们不信,我马上劈个‘一字马’给他们看。”今年59岁的李老师回忆起两年前学生“惊呆了”的表情时,还乐滋滋的。“我想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单词了。”
其实,除了体操,李老师还有很多技能,二胡、画画、摄影、羽毛球,甚至是电器维修和木工活他都能信手拈来。
“英语是交流的工具,涉及到方方面面。老师知识面的宽窄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李老师说,1992年,才进八中时,有一大批老教师对他影响颇深。有位叫做胡宁的老师,除了英语,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胡老师告诉他,如果只教学科内的知识,永远不可能把学生教好。
也正是认同胡老师的观点,几十年来,李老师格外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当老师以后就很少在12点以前睡觉的,也很少看过长的连续剧,有时间就看书。”在李老师看来,老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即使还有一年退休,他仍然坚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一堂最满意的课,所以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新。”李老师说,他喜欢和人交流,他爱向年轻老师学习。“和别人分享也是一种快乐,而且别人的话也可能给你启示。”
为上一节生动的英语课,他用了20个磁盘装课件
1992年,李森林老师进入重庆八中教学。九十年代的中国,教育资源并不丰富,但为了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英语课,李老师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那时候没有U盘,如何将课件拷贝到学校的电脑是个问题。
“我记得1997年为上“Disneyland”这节课,用了很多从美国带回来的图片,课件有20多兆,我用了20个磁盘才转到学校电脑里。”李老师所说的磁盘每个容量只有1.44M,他不得不把做好的课件打包,分别拷贝进不同的磁盘中,然后再到学校的电脑里进行组合重装。如果里面有一个磁盘出现问题,他都不得不重新来过。
然而,即使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李老师也未曾贪图方便仅讲解课本知识。为了扩展一个知识点,他先翻自己的词典,再翻别人的词典,还要到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一个问题弄下来也许就是一天的时间。
更为可贵的是,从教33年来,同样的英语课型,李老师至少上了30年,但每个学期他都会使用新的教案,看似老课堂,每年都有新花样。
“社会在变革,科技在进步。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他们接收的社会信息,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也不一样。”每年,李老师都要重新备教案。这些教案并不是简单几笔,李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知识程度、知识接收方式等方方面面来综合考虑,很多时候,一节课的内容,他常常需要一天的时间来完成。“老师在课下花的时间多了,上课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而更让学生欣慰的是,李老师很少盲目推荐学生使用教辅书,因为他会根据不同的课堂特点结合学生情况亲自制作一份最适合学生的学案。
“比如一个单词有不同的意思,我会根据不同的意思列举不同的句子,让学生结合语境来判断其意义及用法,这就近似于在真实的阅读中学习词义及用法。”李老师说,他喜欢给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空间,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因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做题的机器,而是富有情感和灵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