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5:
“三新”教改试验
1978年高考恢复了,八中第一次参试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领导和老师们不满意,他们决心在抓好高中的同时,吸取“大改班”工作的经验,从初中抓起,扎扎实实抓它六年,把八中各方面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正在这时,市里规划,选择部分学校从初一开始进行“三新”教改试验。所谓“三新”即新教学大纲、新教学计划和新编写的新教材。八中鼓足干劲热情地投入到这一轮教学实验中。学校派副校长袁淑贞具体负责,组成了比当年“大改班”更强的教师队伍,几位当年参加过“大改班”教改实验的教师也加入到这个集体中来。
老师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抓住恢复高考,科学大会召开,科学春天到来的大好形势,给学生大鼓干劲,启发激励学生树立信心,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成材。大形势的影响,加上老师们到位的思想工作,全年级呈现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十一二岁的孩子一下变得如此懂事。早自习的钟声还未敲响,教室外走道上已是书声琅琅;安静的课堂上,一双双迥迥有神的眼睛专注地盯者讲课的老师,生怕漏了一点一滴的讲解。齐读,声音整齐响亮;发言,明声朗气振振有词。老师们说:这样的教学气氛就是出成绩、出人才的好环境。
在抓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老师们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英语、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都拟定了教改题目,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几个专题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语文课通过实践性很强的作文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感悟生活的感力。每周指导学生写一篇自己确定对象的“自由”观察日记,写一篇在教师指导下的,全班或小组统一观察对象的“自由”观察日记,每周写一篇紧密联系学校、社会、家庭生活的“感悟”日记。每周实行两小评、一大评,其中一小评由学生或自评或他评。这样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一位学生写的自由观察日记《大公鸡》,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有趣;一位学生写的“自由”观察日记《教室外的苗圃》通过一个月有计划的观察,把小树苗的生长过程写得既符合实际,又不乏主观情感的渗透,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极其感人;有个学生写的感悟日记《我的文具盒》,生动而有情感地写出父亲教育他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该语文老师把他培养观察能力的经验体会写成教改论文,在四川省的语文专业会上作了交流,后来又收入了《四川语文教改论文集》。
“三新”年级还经常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和各种科技社团活动,有两位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坚持参加航空模型活动,并在四川省少年航模比赛中获奖,高中毕业后被北航录取;有一位女生入选四川省青年女排。
“三新”年级初中三年的教改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为本校高中输送了基础扎实、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新生。这批学生在高中普遍发展得很好,高中毕业参加1984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在当时升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我校高八四级的升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且上重点大学录取线的学生占了大多数。由“三新”年级原班直升高中的两个班成绩都很优秀。四班,全班44人,未上高考录取线的仅5人,上线的39人中也只有几人未上重点线,女生则全部上了重点线。这一年八中高考进入了重庆市三强,从此“一三八”品牌在重庆市越叫越响,影响越来越大。八中两代人的崛起梦想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