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八中46年了。许多近年经历过的往事都己淡漠、忘却,而在八中度过的青涩而艰苦的青少年时期,却随着时光的流逝反倒一天天清晰。课堂上一位位老师充满慈祥和朝气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当年上课铃刚落,老师一句“同学们拿张纸出来,课堂小测验”给我带来的紧迫感,至今让我压力未除,成为我一生任何时候都保持出发状态的动力。书本上的知识多已模糊,但在那个时期得到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永不退缩的工作作风;区别于常人的动手能力,成为我一生受用不尽的法宝,让我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得到行业公认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
各位老师的影响,至今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
语文课往往枯燥。但杨嫦赢老师却有把语文课上成一堂感觉时间特别短的课的本领。杨老师,中等偏矮的个子,算不上漂亮的圆脸含着威严与慈祥,让人立生敬畏与爱戴。不管是《离骚》或是《白杨礼赞》;还是《别了,司徒雷登》《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杨老师均能让你极快进入课文中趟佯,领会到文章的真谛。课文分析简明扼要,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往往一经她的圈点,文章的要素便像一个搭好的屋架,让人领略到课文的精妙。杨老师的朗诵更是独门绝技。古文今文一经出自她的口,平缓处如听小溪,让你联翩浮想;激昂处如仰大瀑,使人热血沸腾,直想振臂高呼,真真让人拍案叫绝。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杨老师一手持书双手抱于胸前,双目并未看书而是微微仰视前上方,缓缓地一边从教室走道的前面踱到后面,又从后面踱到前面;一边脸上泛出红光或眼中浸出潮湿,全神贯注、抑扬顿挫地诵出课文的情景。杨老师就在这一分一秒中潜移默化着我的思想与情操,塑造着我一生的基本风格。一位听过我开大会作报告的老同学,说我讲话的神态、语气;语言的简练;立意与例证的呼应像极一个人,那就是杨嫦赢老师,可见杨老师魅力影响之深远。
重视实验课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可说是八中的又一特点。
晨曦初起,阶梯教室便传出一浪高过一浪的练音声浪;实验室里,因为目睹不可思议的变化传出一声声惊叹,引发了一颗颗要探索更多奥秘的好奇心;在校办工厂的机床上,随着车刀在工件上咬出一串串铁花,一个个银光闪闪的刹车螺杆顷刻立成,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的愉悦。
参加无线电工程兴趣小组,在聂勋文老师和李书敏老师的指导下,用双手把一个个零件按图焊接成收音机、测向机。在打开收音机电源开关的一刹那,随着频率刻度盘灯光的亮起,听着喇叭传出的动听音乐,心中的那一份满足,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参加这些活动,无疑为我后来的人生奋斗添加了利器。
那个年代师生间的交流,往往在不经意中发生。一次早操结束,生活老师左世兰叫住我,看着在寒风中穿着单裤瑟缩的我,问我为什么不穿厚衣服。我嗫嚅着,羞于说家庭困难尚未置备。左老师立马明白个中原因,并不道破,只叫我下午课后去她办公室一趟。课后去到左老师办公室,左老师拿出一条崭新的厚绒的统绒裤叫我穿上。我一瞬间无语,眼泪夺眶而出。这条带着左老师慈爱的绒裤,我从初二年级一直穿到1974年,整整12年。对学生,左老师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和爱护。我们这一年级的男生都住在一间通开大宿舍里。熄灯钟后,总有男生不守规矩讲话。左老师查夜到此,眼尖的报警说“左老师来了!”宿舍里立马鸦雀无声。突然一个捣蛋鬼发出一声极尖极细的猫叫,引发同学们一阵压抑的吃吃笑声。左老师却能从这极短的猫叫中叫出这个同学的名字,让他交一篇检查。足见她对学生熟悉的程度。突然有一天,“左老师因病去世了”的消息风一样传遍全校。不管是吃过她批评或受过她关爱的同学都哽咽了;八中的老师也哽咽了。风刮弯了校园的树,刮倒了校园的草,刮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整个校园都为左老师的英年早逝而扼腕痛惜。
八中的老师大抵如是。
在八中也留驻了我许多不如意。
年少的我对当年把政治庸俗化心存疑虑,行动上则表现出不合群。很快就被当成另类,成为同学中具有“政治上过得去、技术上过得硬、生活上过得好”这“三过”思想的白专典型,被批判和帮助,并责成自我批判多次均不得过关。自我反省中,下功夫研读毛选经典著作,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实践论》《矛盾论》以及“老三萹”等等,结果是受益匪浅,不但坚定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而且养成了自觉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习惯。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回城工作、进入西安交大和科大深造,以及主持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毛老人家的认识论、方法论,均让我在看似严重的困难面前,显得驾轻就熟。直到今天,不但自己学,且组织公司全体干部、党员学并写心得,乐此不疲。这也让我成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同学之一,并且兼任了多年大型企业的党委书记。不仅如此,自思在后来的改革大潮中能站住脚跟,不迷失自我,亦与当年在八中的逆境和与之相伴产生的“物极必反”不无关系。
几十年过去了,我走遍全中国,到过五大洲几十个国家,但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中国重庆八中,还是我在八中度过的青少年时代。八中,你让我有那么多的青春无悔!如果有下一辈子,我仍然愿意和你再度我的豆蔻年华,再拥有那火样红的青春!
2015年10月19曰
于英国凯特林